在加密货币热度居高不下的当下,“自己买个矿机挖矿” 的想法,在部分人心中悄然萌生。然而,这一行为是否合法,并非简单直接,背后牵扯众多复杂因素。
从政策法规层面来看,答案较为明晰。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 10 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严禁新增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 。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指通过专用 “矿机” 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这类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带动作用有限,同时虚拟货币生产、交易环节衍生出的风险突出,严重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
在司法实践中,诸多案例已给出警示。例如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宣判的首例比特币 “挖矿” 委托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认定比特币 “挖矿” 系资源消耗巨大、不利于 “双碳” 目标实现的风险投资活动,违背公序良俗,判定相关合同无效,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又如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因购买矿机合伙挖矿产生的纠纷,法院同样认定案涉《电子设备购买托管协议》无效,原因在于该投资行为违反通知规定,违背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影响金融安全,有损公共利益 。
除了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自己买矿机挖矿还存在诸多风险。一方面,挖矿成本高昂,除了购买矿机的费用,持续的电力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之加密货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挖矿收益极不稳定,很可能投入大量成本后却收益甚微甚至血本无归。另一方面,个人挖矿还可能面临技术难题,如矿机维护、网络设置等,一旦出现问题,挖矿效率会大幅下降 。
综上所述,自己买个矿机挖矿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且伴随着高风险。无论是从遵守法律法规,还是从理性投资的角度出发,都不建议个人涉足虚拟货币挖矿领域。投资者应选择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保障自身财产安全与社会公共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