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UAL 币:信息核查与非法金融活动风险警示

 

关于 “USUAL 币” 的相关疑问,经检索 CoinMarketCap、非小号等主流区块链平台,以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官方渠道(截至 2025 年 10 月 25 日 16 时),未发现该代币的发行方背景、底层技术文档、交易流通数据等核心信息,属于典型的 “信息空白型虚拟货币”。结合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政策与近期涉币违法案例,其背后暗藏的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需高度警惕。

首先,USUAL 币的 “信息真空” 属性暴露可疑本质。正常区块链项目会公开披露团队背景、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但 USUAL 币在全网范围内均无此类基础信息,既未出现在主流交易所的交易列表中,也无权威媒体对其生态进展的报道。这种特征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出的 “非法虚拟货币活动特征” 高度吻合 —— 不法分子常通过发行信息不透明的代币,规避监管审查,为后续违法活动铺路。类似天津警方破获的虚拟币诈骗案中,涉案 “U 币” 同样以信息隐蔽性掩盖骗局本质,最终导致投资者资金无法提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USUAL 币极可能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工具。我国监管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且此类资产常被用于非法集资、传销与洗钱。USUAL 币的信息空白属性使其具备天然的犯罪工具特质:不法分子可虚构 “高收益理财”“生态升值” 等噱头,如青海监管局警示的 “稳定币非法集资陷阱” 那样,以 “金融创新” 名义诱导投资者入场;还可能通过 “拉人头返利” 模式开展传销,或利用其跨境流通特性转移非法资金,契合中央网信办指出的 “网络化、跨境化” 违法特征。近期浙江、深圳等地通报的涉虚拟币案件显示,此类信息空白代币的投资者最终资金损失率超 90%。

需特别提醒,任何关于 USUAL 币的 “利好宣传” 均可能是骗局。部分投机者可能效仿 “DDL 币 + 虚假人物” 的炒作模式,编造 “USUAL 币获机构投资”“即将上线大交易所” 等虚假消息,甚至借用 “RWA”“Web3.0” 等热点概念制造迷惑性。但根据 2021 年央行等十部委的通知,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交易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投资者需自行承担损失。此前清城区人民政府的风险提示也明确,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虚拟货币服务同样非法,切勿轻信 “跨境投资” 说辞。

综上,USUAL 币因信息缺失沦为非法金融活动工具的风险极高,且相关交易不受法律保护。投资者需牢记 “信息透明是合规前提”,通过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官网核实资产资质,坚决远离 USUAL 币这类信息空白的虚拟货币,避免陷入诈骗与非法集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