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TX 破产重组进程中,“第二次赔偿期限” 是债权人关注的核心节点。根据 2025 年 5 月 FTX Recovery Trust 发布的官方公告,第二次赔偿期限已明确为 2025 年 5 月 30 日,这一期限承接首次赔偿(2025 年 2 月 18 日启动),标志着赔付进入分阶段执行阶段,但期限背后的规则差异、执行局限与合规风险,仍让普通债权人的获赔前景充满变数。
第二次赔偿期限的核心规则呈现 “分类赔付、登记前置” 特征。与首次赔偿侧重小额债权人不同,此次期限覆盖的赔付对象更为广泛,包括 “Convenience 类”(小额便捷索赔)与 “Non-Convenience 类”(普通无担保债权)等多类债权人。具体来看,5 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债权人可继续享受 120% 的超额赔付比例,而 5 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债权人(5A 类 Dotcom 客户)赔付比例为 72%,美国本土客户(5B 类)仅为 54%。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此次赔付有严格的登记前置要求 —— 债权人需在 2025 年 4 月 11 日前完成身份核验与债权申报,未按时登记则自动错失期限内的赔付资格,这一规则与首次赔偿的登记要求保持一致,已覆盖超过 46,000 名债权人完成前期准备。
从执行现状看,第二次赔偿期限的资金兑付已通过 Kraken 平台落地,但存在 “资产估值与市场脱节” 的隐性损失。此次赔付延续了 “按破产申请日估值” 的核心原则,即所有资产均按 2022 年 11 月 FTX 破产时的价格计算(当时比特币约 1.6 万美元),而 2025 年 5 月赔付执行时,比特币价格已突破 6 万美元,这意味着债权人实际拿到的现金,按当前币价折算存在超 70% 的 “机会损失”。例如,若某用户 2022 年持有 10 枚比特币债权,按破产日估值约 16 万美元,第二次赔偿仅能拿到约 11.52 万美元(72% 赔付比例),而按 2025 年市价则损失超 40 万美元。这种 “法律估值” 与 “市场价值” 的错位,让部分债权人戏称 “拿到赔偿却亏了更多”。
期限执行背后还暗藏 “机构与散户的分配失衡” 风险。就在第二次赔偿期限临近前,美国破产法院允许三箭资本(3AC)将索赔额度提升至 15.3 亿美元,这类机构债权人除现金赔付外,还可优先分配 FTX 持有的 Solana 股权、AI 初创企业投资等增值资产 —— 这些资产自 2022 年以来市值涨幅超 20 倍,却未纳入普通散户的赔偿计算范围。反观第二次赔偿覆盖的普通用户,不仅赔付比例低于机构,且需承担 9.48 亿美元高额司法服务费带来的资产稀释(占可赔付资金的 15%),与首次赔偿中 “小额用户优先” 的姿态形成鲜明反差。
对国内用户而言,第二次赔偿期限本质是 “与己无关的合规红线”。FTX 早在 2024 年 6 月就向法院申请暂缓对中国大陆等 49 个国家地区的债权人付款,理由是 “当地加密监管禁止”,涉及冻结债权超 14 亿美元。这意味着即便国内用户曾在 FTX 持有资产,也无法参与第二次赔偿,且任何试图通过第三方平台 “代领赔偿” 的行为,均涉嫌违反我国虚拟货币交易禁令,可能面临资金冻结风险。更需警惕的是,诈骗分子已借 “第二次赔偿期限倒计时” 炒作,伪造 Kraken 平台克隆网站,以 “加急登记” 为由窃取用户信息,其套路与此前 “FTX 重启预热” 骗局如出一辙。
FTX 第二次赔偿期限的落地,虽标志着破产重组进入实质执行阶段,却未改变 “虚拟货币交易无保障” 的本质。对普通用户而言,期限背后的规则不公与资产损失,再次印证了加密货币交易所破产后的维权困境;对国内用户而言,更需认清 “赔偿与合规的双重隔绝”—— 远离虚拟货币交易,才是避免陷入此类困局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