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晨北大什么专业?从中文系到历史系的求学轨迹

 

作为波场 TRON 创始人,孙宇晨的教育背景常被关注,其在北京大学的专业经历尤为引人注目 —— 他本科先后就读于中文系与历史系,最终以历史系顶尖成绩毕业,这段求学经历为其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中文系起步:文学特长铺就入学之路。孙宇晨考入北大的契机源于文学才华:2007 年,他凭借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以降 20 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搭配 650 分的高考成绩被中文系录取。这一选择与家庭熏陶密不可分,其父亲为大学中文系教师,从小引导他接触王小波等作家作品,为文学积累奠定基础。大一期间,他延续对文字的热爱,曾在《萌芽》杂志发表《一道论证题》,引发近万封读者来信,成为校园内小有名气的青年写作者。

转读历史系:学术追求驱动方向调整。入学一年后,孙宇晨主动转入历史系。据其后来回忆,这一选择源于对 “增强学术观” 的追求,希望通过历史研究构建更系统的认知框架。转型后的他展现出极强的学术潜力,不仅快速适应历史专业的严谨训练,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北大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他创办 “西学社”、参加哈佛大学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获李政道 “君政基金” 资助赴中国台湾交换,学术实践与专业学习形成互补。

专业积淀的长远影响。历史系的训练塑造了孙宇晨的认知方式,他曾在采访中提及,历史研究中的 “长线视角” 与 “因果分析” 能力,为其后来观察加密货币市场、制定波场生态战略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尽管如今以企业家身份活跃,但北大历史系的求学经历始终是其公开履历中的重要标签,也成为外界解读其思维逻辑的重要维度。

从中文系的文学启蒙到历史系的学术深耕,孙宇晨的北大专业选择既贴合个人特长,又暗合长远发展需求,这段经历成为其人生轨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