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这 2 天暴跌的原因:宏观冲击与市场脆弱性的共振

近期比特币上演剧烈震荡,10 月 10 日单日跌幅一度逼近 15%,从 12.2 万美元急坠至 10.39 万美元,这 2 天的暴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宏观政策冲击、市场高杠杆结构与流动性收缩三重压力共振的结果。需明确的是,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此类暴跌凸显其高风险本质,参与相关活动损失需自行承担。

宏观层面的贸易政策突变成为暴跌的直接导火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威胁对特定商品大幅提高关税,以反制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引发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升级预期。这一消息迅速传导至风险资产市场,美股同步调整、波动率指数飙升,比特币作为高风险资产的 “情绪敏感性” 被瞬间激活。OKX 研究院指出,加密市场与全球金融体系关联性日益紧密,贸易摩擦引发的避险情绪必然导致资金从高波动资产撤离,成为此次暴跌的 “催化剂”。

市场内部的高杠杆结构放大了下跌幅度。暴跌前,比特币合约持仓量与资金费率长期处于高位,市场杠杆水平显著超标。当价格跌破 11.5 万美元关键支撑位时,程序化交易系统触发集中平仓,24 小时内超 167 万名交易者爆仓,爆仓总金额达 193 亿美元,其中多单损失占比超 85%。这种 “下跌 — 爆仓 — 再下跌” 的连锁反应,使技术性调整演变为恐慌性抛售,凸显加密市场 “高杠杆易碎性” 的固有缺陷。

流动性收缩与稳定币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暴跌期间,全球第三大稳定币 USDe 一度严重脱锚,币值最低跌至 0.65 美元,引发市场对加密生态流动性的担忧。同时,做市商为控制风险紧急撤出流动性,导致买卖价差扩大,价格波动被进一步放大。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专家于佳宁指出,流动性分布失衡与风险参数调整滞后,使短期冲击演变为系统性波动,暴露了市场结构性脆弱性。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暴跌并非首次上演,但其背后的风险逻辑始终未变 —— 比特币无任何真实价值支撑,价格完全由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动主导。我国监管部门已多次强调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此次暴跌再次印证了 “炒币” 的巨大风险。投资者应坚决远离虚拟货币交易,切勿被短期波动诱惑陷入投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