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 e 币会被警察抓吗?法律边界与风险警示

 

“买卖 e 币会被警察抓吗” 是不少接触虚拟货币者的核心疑问。答案并非绝对,需结合 e 币的属性、交易行为性质及情节严重程度综合判断,但本质上,买卖 e 币已触碰我国金融监管红线,存在被警方调查甚至追责的风险。

首先需明确:e 币若具备 “非货币当局发行、使用加密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等特征,即属于我国监管定义的非法虚拟货币。根据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兑换、买卖等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这意味着无论通过境内平台还是境外平台买卖 e 币,其行为本身已违反监管规定,为法律风险埋下伏笔。

是否会被警察抓,关键看交易是否涉嫌犯罪及情节轻重。若仅为个人少量参与买卖,未从中牟利且未协助他人转移资金,警方通常以风险提示、批评教育为主,但会依法没收涉案虚拟货币或资金。但以下两种情形极易引发刑事追责:

一是参与 e 币相关的非法金融活动。如以 e 币为噱头开展代币发行融资(ICO)、搭建交易平台提供撮合服务,或通过拉人头、层级返利等模式推广 e 币,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广东徐某就因虚构 e 币投资收益非法集资 500 万元,被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

二是沦为违法犯罪 “工具”。若明知 e 币资金来自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仍参与买卖,可能涉嫌洗钱罪;即便不知情,但若交易金额巨大、频繁且无法说明资金合法来源,也可能被警方列为调查对象,导致银行卡冻结、账户查封。

需特别提醒,境外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 e 币交易服务同样属非法,参与此类交易的人员仍需承担法律责任。警方依托资金监测、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虚拟货币相关违法犯罪的打击已形成常态化态势。

综上,买卖 e 币不仅不受法律保护,更可能因涉嫌违法犯罪被警察调查。与其纠结 “是否会被抓”,不如坚决遵守监管规定,远离任何虚拟货币交易,避免陷入财产损失与法律追责的双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