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路径下的探索:中国联通与稳定币的技术应用边界

 

“中国联通和稳定币” 的关联,并非参与虚拟货币发行或交易,而是在 “链币分离” 原则下,依托区块链技术探索合规支付场景,其核心实践集中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跨境应用,与市场中私人稳定币布局形成鲜明差异。

中国联通的核心探索聚焦央行数字货币桥的跨境支付落地,这是与私人稳定币最本质的区别。2025 年 2 月,中国联通国际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成功实现从中国香港向阿联酋的注资款支付及境内供应商付款,成为国内通信运营商首个此类案例。该数字货币桥由中、港、泰、阿等多地央行联合研发,本质是基于区块链的 CBDC 跨境清算基础设施,虽与稳定币同具 “支付即清算” 的技术优势,但资金载体是法定数字货币,完全规避了私人稳定币的合规风险。其技术逻辑与京东等企业探索的港元挂钩稳定币不同,后者仍属虚拟货币范畴,而联通的实践始终锚定法定货币体系。

在技术底座与场景延伸上,联通的布局为稳定币合规应用提供了参照。其自主研发的 “联通链” 已支撑多个国家区块链创新试点,如海口全域旅游平台将区块链与数字人民币结合,规范预付式消费流程,保障超 500 单退卡需求,带动交易 1500 万元以上。这种 “区块链技术 + 法定货币” 的模式,与稳定币 “锚定法币 + 区块链流通” 的架构有技术相似性,但前者不涉及 “币” 的发行,仅聚焦 “链” 的应用,完美契合国内 “币链分离” 的监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始终与私人稳定币发行保持距离。当前蚂蚁、京东等企业扎堆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瞄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 90% 的商业价值,而联通的跨境支付突破完全基于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体系,未涉足任何私人稳定币相关业务。这一选择既规避了内地对私人稳定币的禁止性规定,也契合其作为国企的合规定位 —— 正如监管层强调的,区块链技术潜力不应与虚拟货币炒作绑定,核心是服务实体经济。

必须明确的是,我国严禁私人稳定币交易炒作,联通的实践恰恰划出了合规边界: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在于优化支付效率,而非创造虚拟资产。无论是联通的数字货币桥应用,还是 “联通链 + 数字人民币” 的场景落地,均证明脱离虚拟货币的技术应用才是正道。任何借 “稳定币” 名义的投资炒作,本质仍是非法金融活动,这与联通坚守的合规路径有着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