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匿名性与投机性,使其成为诈骗分子的 “新温床”。2025 年以来,鄂州 4.6 亿虚拟货币诈骗案、浦东钱包洗钱案等案件频发,涉案金额与受害人数屡创新高。梳理这些案例可见,诈骗分子已形成成熟的作案体系,六大核心手法隐蔽性极强,不仅导致受害者资产清零,更可能触发法律追责。
一、虚假平台对赌骗局,这是当前最主流的手法。骗子搭建 “OURBIT” 等仿冒交易平台,宣称 “持有美英金融牌照”“交易零滑点”,参照比特币价格伪造 K 线图,营造合规假象。实际平台为封闭对赌盘,通过后台设置 “滑点”“插针”,配合高杠杆交易大幅提高用户亏损概率。鄂州案中,34 人团伙靠此手法一年诈骗近 3 万人,涉案达 4.6 亿元,部分受害者因平台卡顿、账户封禁血本无归。
二、名人 / 热点炒作陷阱,精准利用投机心理。如同 “特朗普 MEME 币” 借名人效应炒作,骗子或伪造马斯克、特朗普等名人 “站台” 视频,或蹭元宇宙、AI 等热点,宣称 “代币将暴涨百倍”。更隐蔽的是篡改数据,将特朗普 MEME 币 800 亿美元峰值市值篡改为 “单枚 800 万美金”,诱骗散户接盘,待高位抛售後便卷款跑路。
三、AI 技术赋能新型诈骗,迷惑性显著升级。骗子利用 AI 换脸伪造 “投资专家” 推荐视频,或冒充亲友发送 “紧急兑换 U 币” 信息,配合虚假收益截图增强可信度。北京金融监管局通报显示,此类骗局已瞄准老年人,以 “未来货币”“养老投资” 为噱头,导致不少家庭养老钱被骗。
四、线下交易连环套,打破 “不见面” 的诈骗惯性。徐州朱先生便遭遇 “上门取现换 U 币” 骗局:骗子先支付 1U 币定金获取信任,发送绑定其账户的钓鱼链接,待当面交易后,通过链接转走朱先生全部 U 币。这种 “线上诱骗 + 线下接触” 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受害者的警惕性。
五、钱包账户贩卖洗钱,将受害者变为 “帮凶”。浦东警方破获的案件中,团伙以 “招工” 为名,招募人员注册虚拟货币钱包,以每个 40-50 元价格卖给境外诈骗分子洗钱。参与注册的人员虽未直接诈骗,却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采取强制措施,沦为犯罪工具。
六、传销式拉新收割,复制 “庞氏骗局” 逻辑。奥拉丁、特朗普 MEME 币等项目均采用此手法:以 “直推奖励”“团队佣金” 诱导用户发展下线,新人需购买代币作为 “入门费”,早期收益实则来自后期资金。这种模式注定崩盘,最终仅剩顶层组织者获利,多数参与者血本无归。
这些诈骗手法虽形式各异,但均指向同一本质:利用虚拟货币 “无监管、高波动” 的特点,以 “高收益” 为诱饵,通过虚构价值、操控数据、层级拉新等方式非法敛财。更值得警惕的是,参与交易的用户即便未直接受骗,也可能因涉及赃款兑换触犯帮信罪,鄂州案中 34 名被告人已被判处 3 至 12 年有期徒刑。
识别加密货币诈骗的核心,是牢记 “三无” 原则:无真实应用场景的代币必是空气币,无监管备案的平台必是骗局,无风险提示的高收益必是陷阱。守护资产安全,需坚决远离虚拟货币交易,切勿沦为诈骗分子的 “提款机” 与法律追责的 “替罪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