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罗币(XMR)凭借 “绝对匿名” 的标签长期活跃于虚拟货币市场,但剥开技术包装可见,其所谓的匿名特性不仅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相关业务活动更早已被我国全面禁止。从挖矿到交易,从投资炒作到钱包使用,门罗币的全链条操作均暗藏财产灭失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任何对其 “匿名价值” 的追逐本质都是在触碰监管红线。
门罗币的核心特征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交易匿名,却也因此沦为非法活动的 “帮凶”。与比特币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追溯交易流向不同,门罗币采用 “环形签名” 技术,将签名者的公钥与其他用户公钥混合后再签名,使得外界无法区分真实交易发起者,甚至能实现 “付款方不知收款地址、收款方不知付款来源” 的双向匿名。这种特性让门罗币成为洗钱、电信诈骗、跨境走私等犯罪活动的首选工具 —— 诈骗分子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将赃款兑换为门罗币,借助其匿名性快速转移资金,随后再拆分变现,形成 “48 小时洗白” 的黑色产业链,极大增加了警方追赃难度。
在我国,门罗币相关行为已全面触及法律与监管红线,无任何合规空间。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境外交易所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非法;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 11 部门将虚拟货币 “挖矿” 列为淘汰类产业,而门罗币正是典型的 “挖矿” 币种之一。这意味着参与门罗币挖矿可能违反《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若组织他人挖矿还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参与交易则面临资金不受法律保护的风险,即便遭遇平台跑路、诈骗等问题,也无法通过司法途径挽回损失,与中币停摆后用户资产兑付无门的结局一致。2025 年广东警方打掉的虚拟货币洗钱团伙中,就有 3 名嫌疑人通过门罗币转移诈骗赃款超千万元,最终以洗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围绕门罗币的三类诈骗陷阱,正精准收割对 “匿名投资” 抱有幻想的人群。其一为 **“匿名挖矿骗局”,诈骗分子伪造门罗币矿场照片,以 “低功耗高收益”“匿名挖矿避监管” 为噱头,售卖虚假 “云矿机” 或招募挖矿加盟商,实则无任何实际挖矿行为,与北京警方破获的涉案 2 亿余元的 “云挖矿” 骗局套路完全一致。其二是“匿名交易诱导”,搭建仿冒门罗币交易所,宣称 “匿名交易安全无监管”,诱导用户入金后通过后台操控行情制造亏损,或直接卷款跑路,此类虚假平台 2025 年占比已达虚拟货币诈骗案件的 37%。其三为“专家带单陷阱”**,社交平台上自称 “区块链导师” 的骗子晒出门罗币虚假盈利记录,以 “内部消息” 诱导跟随交易,实则通过频繁操作赚取手续费,或诱导投入资金后失联,复刻了 “杀猪盘” 的感情与利益双重诱骗逻辑。
辨别门罗币相关陷阱需守住三条底线:一看法律定性,挖矿与交易均属非法,“合规匿名” 说法必为谎言;二查技术用途,匿名特性多被用于犯罪,正常投资无需依赖 “绝对匿名”;三记风险本质,虚拟货币交易等同于投机,“匿名保护” 实为诈骗分子的遮羞布。
门罗币的案例再次印证:虚拟货币的所谓 “技术优势”,在非法属性面前毫无价值。远离门罗币相关的任何活动,通过银行、基金等合法渠道理财,如发现挖矿窝点或诈骗线索立即向警方举报,才是守护资产与法律安全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