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USDT 的最新法律法规:2025 年新规解读与风险红线

2025 年下半年,我国针对 USDT 的法律规制迎来关键升级。随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司法解释》的施行与洗钱罪立案标准的调整,USDT 相关行为的法律边界被精准界定,刑事追责的网眼更密、力度更强,需从三大核心变化厘清风险底线。

罪名覆盖扩容:USDT 交易被明确纳入掩隐罪规制。2025 年 8 月 26 日生效的新司法解释首次明确,“通过转账或其他支付结算方式转移资金” 均属掩隐罪的 “其他方法”,直接将 USDT 交易纳入刑事规制范畴。这意味着用 USDT 转移、持有涉罪资金,即便未直接参与上游犯罪,也可能构成掩隐罪。最高检公布的安某某案中,行为人通过 USDT 将诈骗赃款转化为虚拟货币后跨境转移,最终以掩隐罪定罪量刑,成为此类案件的司法范本。此前模糊的 “USDT 代付”“跨链转移” 等行为,如今已具备明确的刑事追责依据。

入罪标准分层:洗钱罪门槛骤降,跨境交易零容忍。洗钱罪的立案标准在 2025 年出现重大调整:个人涉案金额从 50 万元降至 20 万元即可立案,单位则以 100 万元为界从严打击,而跨境 USDT 洗钱更是取消金额门槛,一经发现直接追责。这对 USDT 相关行为影响深远 —— 若通过 USDT 协助转移金融诈骗、贪污贿赂等七类上游犯罪资金,即便仅 20 万元也可能构成洗钱罪,面临 3 年以下有期徒刑;金额超 500 万元则可判 5 至 10 年,并可能没收全部财产。与旧规相比,新规对小额高频的 USDT 洗钱行为形成精准打击。

主观认定细化:四类行为推定 “明知” 涉罪。新司法解释明确了 USDT 相关犯罪中 “主观明知” 的认定标准,四类行为可直接推定行为人知情:使用非实名账户、混币器等切断资金与身份关联;短时间内大额转入转出,或明显偏离市场价交易;利用境外平台转移资金规避监管;其他刻意掩饰资金流向的操作。这意味着即便行为人声称 “不知情”,只要存在上述行为,仍可被定罪。例如用户以明显低价收购 USDT 后转卖,即便未直接接触赃款,也可能因 “交易异常” 被推定明知,触犯掩隐罪。

新规下的风险警示与应对。需明确三点核心认知:一是 USDT 相关业务活动仍属非法金融活动,2021 年 “924 通知” 的禁令未松动,任何交易均不受法律保护;二是区块链的可追溯性让 “匿名避罪” 成为幻想,司法机关可通过交易哈希值全程追踪 USDT 流向,配合追缴可作为从宽处罚依据;三是需主动规避高风险行为,拒绝 “代付赚佣金”“跨境换 U” 等邀约,交易时务必核查资金来源,避免接收涉诈 USDT。

2025 年的法律新规标志着 USDT 相关犯罪的治理进入 “精准打击” 阶段。对个人而言,唯有坚决远离任何 USDT 交易与支付场景,才能避免触碰刑事红线,守护自身法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