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以太坊合法吗?从政策与风险视角剖析

以太坊作为全球知名的虚拟货币,其挖矿行为在合法性方面备受争议。在中国当前的政策与法律框架下,挖以太坊不仅不合法,还面临诸多风险。

从政策层面来看,早在 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该通知指出,虚拟货币 “挖矿”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带动作用有限,且衍生风险突出。以太坊挖矿作为虚拟货币 “挖矿” 的典型代表,自然被纳入全面整治范围。此后,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涉嫌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这意味着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私自开展以太坊挖矿项目,均违反国家监管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多起涉及以太坊挖矿的案件给出明确判决。例如,某公司与他人签订代为 “挖矿” 协议,法院经审理认为,在明知 “挖矿” 及虚拟货币交易存在风险且被相关部门禁止的情况下,该协议应属无效,相关财产权益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需自行承担后果。又如,公职人员利用办公电脑挖以太坊,最终受到批评教育、党内警告等处分,并被扣除相应绩效考核奖金 。这些案例表明,以太坊挖矿行为在法律上不被认可,参与者将承担不利后果。

从风险角度分析,以太坊挖矿除了面临法律风险外,还存在经济风险与安全风险。挖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专业 “矿机”,并消耗巨额电力。随着以太坊挖矿难度不断提升,普通挖矿者的收益逐渐降低,投入产出比失衡,很可能出现挖矿成本高于收益的情况,导致经济损失。同时,挖矿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网络操作,挖矿设备易成为黑客攻击目标,一旦遭受攻击,不仅挖矿成果可能被盗取,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带来更大安全隐患。

挖以太坊在中国不具有合法性,无论是从政策规定,还是司法实践角度,都已明确此类行为的违法违规性质。参与以太坊挖矿不仅面临法律制裁,还伴随着经济与安全风险。投资者和个人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远离以太坊挖矿及其他虚拟货币相关活动,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与经营渠道,维护自身财产安全与社会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