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稳定币是对美联储的宣战:货币主权的暗线博弈

 

将美稳定币视为 “对美联储的宣战”,并非指直接的对抗,而是其崛起正在动摇美联储主导的传统货币发行与金融管控体系,在数字时代对央行货币主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博弈背后,是私人部门与公共机构对货币定义权、流通控制权的争夺。

美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性,直接冲击美联储的货币发行垄断权。美联储作为美国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控制基础货币供应量等手段调控经济,而以 USDT、USDC 为代表的美稳定币,依托私人企业发行却具备类货币职能 —— 它们锚定美元价值,在加密市场承担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功能,甚至渗透到跨境支付、日常消费等场景。截至 2025 年,美国稳定币总市值已突破 5000 亿美元,相当于美联储发行的基础货币的 1/10,这种规模的私人 “准货币” 流通,本质上是对美联储货币发行权的分流。更关键的是,稳定币的发行不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约束,当美联储加息收缩流动性时,稳定币仍可通过抵押资产扩张规模,削弱了央行调控的有效性。

在金融管控领域,美稳定币的匿名性与跨境自由流通,打破了美联储依赖的传统金融监管框架。美联储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实现资本流动监控、反洗钱审查,而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可在全球范围内点对点交易,绕过银行中介与外汇管制。例如,用户通过稳定币进行跨境转账时,无需经过美联储监管的 SWIFT 系统,资金流向难以追踪,这直接削弱了美联储对资本流动的管控能力。此前特朗普推动的《天才法案》虽试图将稳定币纳入监管,但私人发行的稳定币仍保留着 “去中心化” 的核心特征,本质上是对美联储主导的中心化监管体系的 “制度性规避”。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货币信任基础的转移。美联储的货币信用源于国家主权与法律背书,而美稳定币的信用依托于私人企业的资产储备与技术承诺。当市场主体更愿意使用稳定币完成交易 —— 例如美国部分零售商开始接受 USDC 支付,甚至小企业用稳定币发放工资时,实际上是在选择私人信用替代央行信用。这种替代若形成规模,将动摇美联储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的基础,如同在传统货币体系中凿开了一道 “缺口”,而稳定币的持续扩张,正是对这道缺口的不断扩大。

美联储对此并非无动于衷,其加速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研发,本质上是对稳定币挑战的回应。但私人稳定币凭借先发优势与市场灵活性,已在加密生态中建立起庞大的用户基础,这种 “民间货币” 与 “官方货币” 的角力,或将重塑美国乃至全球的货币格局。美稳定币对美联储的 “宣战”,最终指向的是数字时代货币主权的重新定义 —— 究竟谁有资格发行货币?货币流通该由市场主导还是央行掌控?这场博弈的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金融体系的规则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