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骗局层出不穷的当下,帕尔特币常被质疑为针对老年人的敛财工具。从其运作模式和实际案例来看,这类所谓的 “虚拟货币” 往往披着 “高收益” 外衣,通过精准话术诱导老年人投入资金,最终导致财产损失,本质上属于诈骗行为。
帕尔特币的诈骗套路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不法分子多通过线下讲座、社区推广等方式接触老年人,利用他们对新兴金融概念的陌生感,编造 “国家扶持”“区块链创新” 等虚假背景,将帕尔特币包装成 “未来货币”。例如,某案件中,骗子自称 “央行合作机构”,宣称帕尔特币是 “数字人民币的试验币种”,购买后可享受 “翻倍收益”,还能优先兑换养老福利。老年人往往因信任权威表述而放松警惕,甚至拿出养老钱投入其中。
这类骗局的核心在于 “高收益承诺” 与 “拉人头返利”。帕尔特币的推广者会承诺 “日息 1%”“月收益 30%”,并展示虚假的 “收益到账记录”,让老年人误以为真。更隐蔽的是,他们鼓励老人介绍亲友购买,给予 “推荐奖励”,形成传销式扩散。某受害者家属透露,其母亲不仅自己投入 20 万元,还拉着 3 位老邻居 “入局”,最终平台崩盘时,所有资金无法提现,老人因自责病倒。
从法律与监管层面看,帕尔特币的交易行为本身不受保护。我国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帕尔特币作为未经批准的虚拟货币,其交易炒作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2023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帕尔特币诈骗案中,涉案团伙通过伪造区块链交易记录、搭建虚假交易平台,骗取 500 余名老年人共计 1.2 亿元,主犯最终以诈骗罪被判刑。
老年人易受欺骗的原因值得警惕。一方面,他们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对 “区块链”“虚拟货币” 等概念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骗子的 “专业术语” 唬住;另一方面,骗子常以 “情感关怀” 为突破口,通过定期探望、赠送小礼品等方式拉近关系,降低老人的防备心理。某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曾发现骗子组织 “免费体检”“旅游”,实则在活动中集中推销帕尔特币,不少老人在 “温情攻势” 下受骗。
识别帕尔特币骗局的关键在于三点:凡是承诺 “稳赚不赔” 的虚拟货币必是骗局;要求 “拉人头返利” 的模式多为传销;声称 “与政府合作” 却无官方信息可查的,必然是虚假宣传。老年人及其家属需牢记,我国从未批准任何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任何以 “虚拟货币” 名义吸收资金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遇到类似情况,应及时向社区、警方求助,切勿轻信陌生人的投资建议,守护好养老钱的安全。